天朗控股集团董事长孙茵:乡村振兴战略下的长安唐村探索
2019年03月08日8127
3月8日下午,以“践行五个美丽 促进乡村振兴”为主题的第二届“大西安农民节”乡村振兴论坛在陕西师范大学长安校区热烈举行。来自全国各地的特邀专家、市级相关部门及各区县部分领导干部、农业企业家代表、农民代表400余人参加论坛。会上,6名特邀嘉宾围绕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主旨演讲。天朗控股集团董事长孙茵女士以《乡村振兴的长安探索》为主题,分享了长安唐村在美丽乡村建设方面的模式和做法,获得与会嘉宾的认可和称赞。现摘编其精彩发言,以飨读者。
终南山下,遇见唐村
当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“乡村振兴战略”时候,也正是“一带一路”倡议提出五周年。作为亚欧大陆桥上的“国际化大都市”,大西安由此登上了历史展演的前台。历史的沉淀,现实的机遇,西安已真正成为了“世界的西安”。乡村振兴,也让西安的乡村发展和治理走向时代的前沿。
本次第二届大西安农民节的主会场,就设在长安唐村。绵延1600余公里的大秦岭在关中地区形成一个如怀抱般的“半月形地带”,而长安城恰好位于半月形地带的中心,长安八水中有七条水发源于秦岭,河流冲积形成的沃野千里,为长安城提供了充足的给养。 而长安唐村正位于长安城之南,终南山之北。
这片区域,历史悠久,人文自然资源丰富,已考古发现的遗址可上溯至新石器时代和商周时期;这里曾是汉代离宫御宿苑所在地,长安唐村所在地王曲也因此而得名;到了唐代这里更是达到了人文鼎盛的巅峰:韦杜世家、贤达名士于此雅集唱和、郊游宴饮、诗意栖居; 高僧大德于此创宗立派,修行弘法,中国汉传佛教的八大祖庭中,有五个坐落于在这里,道教圣地楼观台、金仙观、全真教开山祖庭重阳宫也都位于这一区域;到了宋代,关学创始人张载在终南山下(横渠镇)著书、立说、讲学,“为天地立心,为生民立命,为往圣继绝学,为万世开太平”的家国情怀,影响至今。
进入到新中国时期,著名作家柳青,在这片土地上工作和生活了十四年,扎根于人民之中,指导农民种植水稻、养殖牲畜、建立 “胜利农业社”等,全身心参与到新中国建立之初的农业合作社探索之中,以求改变农村贫困的现状,并以此为原型写下了皇皇巨著《创业史》。
这些人文历史和精神传承,都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。因此可以说,这里是农耕文明的发源地,是儒释道文化的发源地,也是中化文化的朝圣地。
四年前,当我来到长安唐村南堡寨这片土地时,眼前看见的是一望无际的麦田,不远处是苍翠的终南山色,风景秀美无比。但塬下的南堡寨新村道路狭窄,基础设施匮乏,空心化严重;原上已有百余年的南堡寨老村因为缺水和交通不便,彻底被荒废,房屋破败、杂草有一人多高,这个场景让我感到非常震惊。这和千年前唐诗中所描述的 “山村不假阴,流水自雨田。家家梯碧峰,门门锁青烟。”的诗意田园相差实在太大。
我是生在西安、长在西安,对这个城市有太多的热爱,我们一直以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,给这个城市带来更多美好的改变。所以当时我就在想,我们应该如何做,才能来改变乡村发展所面临的这种困境?如何能够在城镇化的进程中,留住乡愁并重塑乡土的文化身份?
很庆幸,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为我们指明了道路,长安唐村顺利诞生。
文化复兴,重新发现和创造乡村价值
长安唐村是由农业农村部下属的中国村社发展促进会、长安区委、区政府与天朗控股集团共同打造,是西北首家获批中国农业公园的共建单位,也是陕西省农村综合改革试验区。项目以终南文化为魂,以“唐+”人文复兴战略为轴,以绿色生态保护为导向,以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为主旨,以古村落修复保护为载体,致力于乡村连片区域综合治理与产业发展,全面落实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要求,助力西安成为中国美丽乡村的代表城市。
长安唐村所在区域,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京畿城南之地:山水田园风光秀美,寺庙道观林立,诗人名流在此诗酒唱和、流连忘返,儒释道文化在此交融,这里是中国传统农耕文明最具典型的代表区域。大多数都市人心中都藏有一份世外桃源的田园情结,而长安唐村依托深厚的田园文化背景,所要打造的正是每一个人心中的诗酒田园。
因此我们在重塑长安唐村整个区域之前,先从人文历史和乡村文化传承两个方面入手:一是将《全唐诗》中1000余首与区域有关的诗歌加以编辑整理,形成《唐诗城南最中国》一书,用以研究这片土地上的人文过往和生活方式,并将之与现代生活相结合,使其审美的诗酒田园生活方式,延续传承到现代人的生活之中。
二是,以柳青精神为榜样,广泛听取当地群众的建议,恢复古村记忆。在面对南堡寨古村落,这个有着千年人文渊源和几百年建村史,但已经被废弃了十余年的古寨村落,我们首先与村里的乡贤张新亮老师,一遍遍地踏勘现场、拜访村中的老人、房屋的主人并查阅大量史料,整理出了《南堡古寨史话》一书,涉及到村史家风、礼仪秩序、建筑布局、生活方式等方方面面,并将此作为一手资料,指导古寨修旧如旧,并将村寨的优秀文化、文明家风得以传承。
以文化复兴为灵魂,尊重并传承在地的优秀人文基因,使其与新时代的生活方式相结合,以此重新发现和创造乡村价值。
生态修复,“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”
生态宜居,核心是绿色发展。美丽中国要靠美丽乡村打底色,恢复和提升农村生态,让农村的生态优势变成农村发展的宝贵资本,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。
当地民谣说:大雁飞过神禾原,错把王曲当江南。长安唐村范围内,滈河穿流而过水系林带交织纵横,沟壑山泉相映成辉,形成了关中地区少有山、水、林、池塘等多重生态系统,自古就是“终南水乡”和“鱼米之乡”,这里出产的桂花球大米和清水荸荠在唐代曾经作为宫廷贡品而闻名。这里一直以来都是古今长安城最重要的生态涵养地和富饶粮仓。
但是随着滈河上游石砭峪水库的建成,区域内生态水系遭遇了较大的影响,湿地、水田、池塘面积严重萎缩,神禾原上的东风水库彻底干涸废弃,《创业史》中所描述的十里哈蟆滩连片的稻田也不复存在。
面对这一现状,长安唐村聘请水利专家经过多方研讨,并在省、市水利部门的大力支持下,利用引汉济渭工程的契机,初步解决了水源调配供给的问题。下一步,我们将以山水林田湖河生态修复为重点,致力于建立人和环境友好共生的绿色生命共同体。包括:滈河综合治理、唐村湖湿地景观打造、沙河水系疏通治理、东风水库修复、稻田生态种养、地下泉水保护等工程,进一步打开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的通道。
重塑产业:打造世界领先的新乡村产业体系
乡村振兴的活力,来源于产业的兴旺发达,要让乡村呈现五谷丰登、六畜兴旺、三产深度融合的新景象。
长安唐村,规划了“3+4+N”产业体系,即三大主导产业、四大核心板块,孵化N个乡创项目。三大主导产业:一是,以终南文化为背景的文旅产业。以长安唐村为依托,整合区域内山水、人文、宗教等旅游资源,构建区域大旅游产业规划,使其成为终南文化的会客厅,开辟中华文化朝圣之旅,唐诗田园生活方式体验之旅,终南山访禅心灵之旅等。
恢复再现北宋张礼《游城南记》一书中,所记载的唐宋时期长安城南最经典的郊游线路:从大雁塔出发、游览樊川隋唐古寺、过神禾原到达长安唐村体验唐诗田园生活方式、最终到达终南山南五台登高望城。
二是,以柳青精神为主导的农、文创产业。三是,以传承农耕文明为核心的农业博览产业。
以三大产业为依托,长安唐村构建了四大核心板块: 分别是柳青精神教育基地、西安农博园、堡寨田园综合体、唐诗田园综合体。
柳青精神教育基地,由柳青精神培训学习和文创艺术两大部分构成。以柳青精神和大学城为依托探讨城乡融合发展模式,建设柳青精神教育基地,柳青文学馆等。同时,依托滈河优美的自然环境资源、紧邻大学城的地理优势以及长安唐村的开放平台,吸引艺术家、设计师及青年农业创客入驻,并定期举办论坛、展览、设计大赛等,打造充满活力的特色文创产业群落,构建乡村全产业链平台,让艺术走进乡村,再造美好生活。
西安农博园,以柳青农创精神为指引,建成集现代农业示范、农业博览展示、旅游观光、农业创新创业、农业科研、教育培训交流、产业发展服务、体育运动休闲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乡村振兴农业博览基地。
堡寨田园,即以南堡古寨千年老村落为依托,规划建设主题民宿、终南市集、人文艺术、休闲耕读等为一体的心灵度假体验区,打造终南山下最中国的乡愁承载地。
唐诗田园,依托神禾原秀美的风光和水系资源,以唐田园诗为内涵,通过文化、旅游、生态农业、休闲养生等多种产业深度融合,营造出兼具盛唐文化风情和田园生活气质的体验空间。
三元共建的乡村治理模式
中国新型城镇化是全新的一种理念。过去,我们城乡发展模式是生产归生产,居住归居住,商业归商业;相互分离带了诸多的问题。新型的城乡形态应该是相互融合的,生产、生态、生活要相互融合,尤其是人文生态的融合。
在此背景下,长安唐村,以 “乡村连片区域综合治理与产业发展”的创新理念,构建“三元共建”的主体联结体系,形成“政府+村庄+企业”的乡村发展命运共同体,形成合作共建、利益共享、发展共赢的区域发展管理运行机制。
同时联手长安区委、区政府遵循“政府主导、市场运作、产园融合、改革推动”的原则,创造了全国领先的政企合作共建开发模式:
在此基础之上,长安唐村还提供了系统性的城乡建设与服务解决方案。涉及到基础设施建设、公共配套建设、生态环境治理、乡村治理服务、整体运营服务、规划设计服务、产业构建服务、文化复兴服务等8类54项建设与服务内容。
我们始终对脚下的这片土地、对乡村、对农耕文明怀着无比敬畏之心,也深知责任之重。长安唐村,将根植于城南之地富饶丰盈的地脉、文脉之中,致力于让这片土地再度复兴,成为中国乡村振兴的西安样板,成为国际西安望得见山,看得见水,留得住乡愁的美好初心,成为传承中华文化的精神人文高地,成为世界级的乡村旅游度假目的地。